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仓节,以及天仓节图片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二十五天仓是什么意思
- 汉族民间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填仓节,为什么现在很少人知道?
- 天仓是哪一天
- 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?
- 老天仓是指哪一天?
-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它的由来是什么?
Q1:二十五天仓是什么意思
二十五天仓俗称填仓节,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“填仓节”因“填”与“天”谐音亦称为“天仓节”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
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。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增加收成,多多增产,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。添仓节,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。有的地方,添仓节这天,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,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、煎饼和饺子,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,名曰填仓、添仓。
Q2:汉族民间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填仓节,为什么现在很少人知道?
填仓节是以前人们比较担心吃不饱而设定的节日,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不再为吃不饱而犯愁,所以这个节日慢慢的被人们遗忘了。
传统节日,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。传统节日的形成,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。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,涵盖了原始信仰、祭祀文化、天文历法、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,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。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,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,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填仓节,为每年正月二十五,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,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“填仓节”因“填”与“天”谐音亦称为“天仓节”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所谓填仓,意思是填满谷仓。
Q3:天仓是哪一天
农历正月廿五日,俗称“填仓节”也叫“天仓节”,是旧历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,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。
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,有黑暗才有光明,有恨才有爱,有坏才有好,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,自己在做什么。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,没有丑便没有美,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。
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,在一起,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。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,不是富足的生活,而是得到真爱。有一个人爱上你的所有,你的苦难与欢愉,眼泪和微笑,每一寸肌肤,身上每一处洁净或肮脏的部分。
真爱是最伟大的财富,也是唯一货真价实的财富。如果在你活了一回,未曾拥有过一个人对你的真爱,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啊!
生活中的定律是为实践和事实所证明,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。定律是一种理论模型,它用以描述特定情况、特定尺度下的现实世界,在其它尺度下可能会失效或者不准确。
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描述宇宙当中的所有情况,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能完全正确。人生同样有其客观规律可循。
一、生活定律 痛苦定律:死无疑是痛苦的,然而还有比死更痛苦的东西,那就是等死。
幸福定律:如果你不再总是想着自己是否幸福时,你就获得幸福了。
错误定律:人人都会有过失,但是,只有重复这些过失时,你才犯了错误。
沉默定律:在辩论时,沉默是一种最难驳倒的观点。
动力定律:动力往往只是起源于两种原因:希望,或者绝望。
受辱定律:受辱时的唯一办法是忽视它,不能忽视它时就藐视它;如果连藐视它也不能,那么你就只能受辱了。
愚蠢定律:愚蠢大多是在手脚或舌头运转得比大脑还快的时候产生的。
化妆定律:在修饰打扮上花费的时间有多少,你就需要掩饰的缺点也就有多少。
省时定律:要想学会最节省时间的办法,首先就需要学会说"不"。
地位定律:有人站在山顶上,有人站在山脚下,虽然所处的地位不同,但在两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对方,却是同样大小的。
失败定律:失败并不以为着浪费时间与生命,却往往意味着你又有理由去拥有新的时间与生命了。
谈话定律:最使人厌烦的谈话有两种:从来不停下来想想;或者,从来也不想停下来。
误解定律:被某个人误解,麻烦并不大;被许多人误解,那麻烦就大了。
结局定律:有一个可怕的结局,也比不上没有任何结局可怕。
二、工作定律
安全定律:最安全的单位几十年没有得过安全奖(最安全证明你们安全没有做工作)
需要定律:同样两个相同的单位,同样的办公费。多少年以后,发生了变化(证明你们单位办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)出来反对,这种成功的概论会归结为零。
评比定律:领导认为谁好,谁就好。(只要领导看你不顺眼,再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是白费力气。)
一票否决定律:在一个单位,比如升工资,比如提拔任用,一个人提出来,往往成功的概率最大,而另一个人站
接受教育定律:每个单位都有吊儿郎当不好好干工作的人。但领导往往在批评这些人的时候,这些人恰恰不在场,于是,便出现了遵纪守法的人,经常接受教育的尴尬局面。
哭闹定律;那个部门没有几个因为经常的哭闹而得到了实惠,他有什么理由不经常哭闹下去。(此定理也适用那些经常在领导面前叫苦叫累的部门)
能者多劳定律:在同一科室里,有的人虽然在其岗,但却不能胜任本职工作,那他的工作只能由能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去代劳。
不平衡定律:年年当先进的部门或个人,一年没有当先进便想不通;从未当先进的部门或个人,当上先进后便想不到。
少劳多得定律:一般的单位,都分为合同工、(过去称为正式工)协议工、临时工等等。拿钱越少的工作量越大,而且越容易被解雇;拿钱越多的越没有多少事情可干,而且最不容易被解雇。
Q4: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?
正月十九,是添仓节(也叫打囤),是祭“仓神”的日子。生活在农村的时候,每年的这一天,我很早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但在市区,今天好像没有多少人过这个节。按着老家的习俗,我今天吃的饺子。
添仓节源于何时我不清楚,只记得在我小的时候,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爷爷很早起床,先敬神上香,然后爷爷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来,用簸箕端到院子里,然后在院子里用柴灰画5个大圆圈,代表五个粮仓,在五个圆圈里分别放上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不同的粮食,并在五个圆圈的一侧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图案,表示粮食满囤,代表着五谷丰登,粮仓画好后,爷爷会放一挂鞭炮,可能是庆贺丰收吧!
据有关资料记载,添仓节时间在河南各地不一,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九日,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,林县人则分别称其为“小填仓节”和“大填仓节”。节日这天,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麦穗、麦垛、麦堆和布袋的馒头,全家人分而食之;以“填”饱为止,预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粮食。许多人家在中午包饺子,下锅时配以面条,雅称“金丝缠元宝”,以示一年“缠福”,谣称“吃布袋,喝好面,一亩地,打两石”。是日,人们还将过年时放在香坛里的食物“填”入粮仓,标志新的一年仓内已经添满了粮食。在偃师一带,多于此日撒灰圈于地,内置些粮食,以示“填仓”。有的则在此日“送穷”,将过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。陕县、方城等地,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娘家‘躲节’的新婚女子,要在此日带些小米、小麦或其他杂粮回婆家,以为婆家“添仓”。河南各地填仓节是春节活动的尾声,之后人们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产,家人也可出远门。儿歌称:“盼过添仓没啥盼,男去拾粪女纺线’。填仓节走亲串友者,必须当天回家。20世纪50年代以后,填仓节已渐淡漠,仅在偏僻地方还有以节日相待者。
下面是我从网上搜到的相关资料:
天仓,星官名,属娄宿,共六星。《晋书"天文志》说:“天仓六星,在娄南,仓谷所藏也。”更确切地说,“仓谷”所藏之星是“胃星”,如《史记"天官书》所记载:“胃为天仓。”唐张守节正义:“胃主仓廪,五谷之府也。占:明则天下和平,五谷丰稔;不然,反是也。”看来胃星负责粮仓,关系着五谷丰歉,是人们需要祈卜的。仓廪不仅事关天象,也与人体相关,这种观念起源很早。战国末期成书的《黄帝内经"素问"灵兰秘典论》认为:“脾胃者,仓廪之宫,五味出焉。”即因胃可包容五谷,所以是仓廪之官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也解释胃为谷府。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,认为胃星是天仓。诚如前引光绪《宁津县志》作者所说:“以胃星为天仓,所谓以人合天也”,“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囷之形,而置种粒于中,仍仰观天象而祈年”,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。古人基于天仓之说,又产生了仓神。光绪《宁津县志》引《春秋纬》说:“天廪仓神名均。”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、萧何等人。
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。首先是要作仓存粮。明嘉靖所修河北《霸州志》卷九《风俗》记载:“二十日、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,中撒五谷,以砖石压之,名曰填仓。”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,以兆丰年。清雍正(1723~1735年)山西《朔州志》也记载:“炭灰布地,剜窑、盖窑,名为天仓。”作仓,同治河北《盐山县志》等将其称为“打囤”。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,道光(1821~1850年)山西《直隶霍州志》记载:“各家囤添粮、添水、点灯焚香以祀仓神。”道光山西《大同县志》又有“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”的记载。这是取填“天仓”之意。既然要添仓,也就忌讳出财。乾隆山西《长子县志》说是日“忌出喜入”。乾隆河南《辉县志》:“二十一日为填仓,前十九日为小填仓。赀财必谨,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。”由于作仓置粮祈盼丰收,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费粮食,乾隆山西《平阳府志》就说当地“夜不张灯,俗呼鼠忌”。
其次是祭仓神。嘉庆山西《介休县志》说:“造面作人如仓神状。”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也说:“每至二十五日,粮商米贩致祭仓神,鞭炮最盛。”不仅祭仓神,凡能存物者皆祭。光绪山西《榆次县志》记载:“二十日,各家以谷面为抟,昏夜燃灯,祀仓、箱、簏(lù)之神,曰填仓。二十五日,昏夜燃灯焚香,曰老填仓。”燃灯除了“照虚耗”的作用外,也有祭神的含义。此外,道光河北《南宫县志》认为用灯是取五谷丰登之义。仓神亦名仓官,乾隆陕西《府谷县志》说:“夜用米面作灯盏,或作人物捧盏,名曰仓官。”咸丰河北《固安县志》记载:“正月二十五日,俗以仓官诞辰,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,或方或圆,中置爆竹以震之,谓之胀囤,又谓之填仓。”
再次是饮食方面的变化。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说:“念五日为填仓节。人家市(买)牛羊豕肉,恣餐竟日,客至苦留,必尽饱而去,名曰填仓。”乾隆河北《永平府志》也记载:“是日必具食餍饱。”在山东淮县,“天仓二字,邑中俗习天或转为填,仓则转音为嗓,于是以‘天仓日’为填嗓日,谓宜以美食填嗓,故每届是日,家家食物较平时必加丰腴”。这是填腹中的胃仓。
明清时代填仓节与天穿节有相混的现象。有人认为填仓节起源于天穿节。这是由于天仓节与天穿节日期相同或相近;二节名称发音也接近;加上天穿节起源虽早,但在明清衰落,而天仓节却兴起于明清。比如在山西省,明嘉靖《曲沃志》卷一《风俗》说:“二十,作煎饼,邀婿填仓。”填仓节的名称下是天穿节的风俗,二节已混。清同治《阳城县志》记载:“新正念日前夕,各家以粱、黍为屑作饼,虔祀仓官,名曰补天穿,俗曰添仓。咸于室隅处燃灯,名曰照鼠嫁。”把添仓作为天穿的俗称,而所记风俗事项,糅合了天穿节和添仓节。一般来说,上述混合是将天穿节更改为天仓节。所以地方志中记载多数如前举《曲沃志》一样,把煎饼说成是填仓风俗。
不论添仓节的起因如何,添仓节自然是在乞求农家仓房囤子里粮食增添,盼望着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,多多增产,寄托了人们对于粮仓丰裕,财运通泰的良好愿望。民以食为天,粮仓不能不满,“仓神”不能不敬。敬“仓神”其实就是敬劳动。教育后代节约粮食,尊重农民的劳动,这是添仓礼仪的实际意义。
Q5:老天仓是指哪一天?
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。
填仓节,为每年正月二十五,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,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
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所谓填仓,意思是填满谷仓。
老天仓的来历:
填仓,意思就是填满谷仓。按照中国北方民间传说,是这样来的: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。赤地千里,颗粒不收,可是,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,照样征收皇粮。因此,连年饥荒,饿殍遍地,尤其在年关,穷人更是走投无路,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。
这时,给皇家看粮的仓宫守着大囤的粮食,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,实在无法忍受,他毅然自作主张,打开皇仓,救济灾民,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,救了一方灾民。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,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,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。
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,每到这一天,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,以示对仓官的怀念。
Q6: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它的由来是什么?
"点遍灯,烧遍香,家家粮食填满仓”,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,填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,又名添仓节、天苍节,所谓填仓,就是填满谷仓,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。
填仓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,宋代就有填仓节的记载了,不过那时的填仓,还有填饱肚腹的说法,传说该日吃饱喝足,一年都不会挨饿,如北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正月二十五日,人家市牛羊豕肉,恣飨竟日,客至苦留,必尽而去,名曰填仓。”
填仓节还有籴米积薪,收贮煤炭,采购日用之需的说法。清朝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说:“京师之民不事耕凿,素少盖藏,日用之需,恒出市易。当此新正节过,仓廪为虚,应复置而实之,故名其曰为填仓。”
当然,填仓节最常见的说法,还是祭祀仓神,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,粮食满仓。
传说,填仓节是仓神的生日,旧时与粮食有关的店铺,如馒头铺、包子店等,还有各地的粮商米贩们,在这一天都要祭祀仓神,燃放鞭炮,上香摆贡,以求仓神保佑四季平安。
而农户们则在这一天黎明,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,用细炭灰或柴草灰,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,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,以祈求新的一年粮食满仓。
城镇里的百姓,在这一天常常到庙会或粮油铺,购买一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,作为生活储备,并烹制美食慰劳家人,招待客人。
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,这一天,各家各户均不可向别人家借东西,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;还有这一天,囤里要添粮,缸里要添水,门口要放些煤炭以镇宅,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;农民也忌在此日卖粮食,但是粮店为讨个喜兆,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。
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在全国各地的风俗,具体来说也不尽相同,甚至差别很大。
填仓节这天,有的地方,只是象征性地往粮仓里填加粮食;有的地方,则在填仓节这一天,吃春饼、煎饼和饺子,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中,名曰填仓、添仓;有的地方用黍米面做团填仓,还有用糕填仓的。
有的地方,在填仓节这天,还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口路边祭奠祖先,俗称送祖先;有的地方,晚间还要向仓官画像焚香、点灯,以此来纪念仓官,祈求来年丰收富足。
有的地方填仓节,要做“雨灯灯”,灯灯有小碗大小,用谷面捏成,共捏十二个,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,灯盏的边缘要捏豁口,来区别具体的月份,如一月捏一个豁口,二月捏两个豁口,其余以此类推。灯盏蒸熟后,揭开锅盖,要先看灯盏里积的汽水多少,据此推断该灯盏对应的那个月当年的旱涝情况,作为当年安排种植的依据。
还有的地方过填仓节,家家户户都按人口数,家庭成员的属相,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,然后再捏上两条狗,一只鸡、一条鱼,以及盘子、仓官老爷、酒盅、酒壶、银钱、元宝、驮炭的毛驴等,夜晚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,本命灯放在家中炕上,鸡放在院内,狗放在门口,鱼浮在水缸内,驴放在畜圈内,仓官老爷挂在天窗,其余均留在家里。
填仓节体现了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,它有什么由来?在民间有多种传说。
一说是纪念无名仓官。相传在古时,北方连年干旱,农民颗粒无收,饿殍遍野,看守朝廷粮仓的官员,于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这天,毅然打开粮仓放粮救济百姓,事后这位仓官知道自己触犯了王法,于是放火烧了粮仓,并自焚于火中。
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无名仓官,每到这一天,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,以示对仓官的怀念,也祈盼新年有好的收成。这样,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了下来。
另一说是纪念淳于衍,淳于衍是西汉时大臣,曾做过粮仓官,他为人正直,但是遭人陷害,被判死刑,投入狱中,后经女儿上诉而赦免,后人为了纪念他,把正月二十五日定为填仓节。
西汉名将战神韩信也与填仓节有关,据清韶公的《燕京旧俗志》记载:“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,俗称之曰韩王爷。”
仓神又称廒神、苍王、仓官,最早的仓神是天上的仓星,后来慢慢的被人格化,因韩信在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,他曾做过管粮的小官,功高盖世,却惨遭杀害,后人出于对他的悲惨遭遇的同情,而把他奉为仓神和粮行的祖师爷。
以前,许多地方都建有仓神庙,在北京朝阳门的兴平仓就建有仓神庙,现在北京的东岳庙仓神殿里,还供有韩信的神像。
关于天仓节和天仓节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天仓节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温度5~17°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仓节,以及天仓节图片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二十五天仓是什么意思
- 汉族民间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填仓节,为什么现在很少人知道?
- 天仓是哪一天
- 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?
- 老天仓是指哪一天?
-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它的由来是什么?
Q1:二十五天仓是什么意思
二十五天仓俗称填仓节,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“填仓节”因“填”与“天”谐音亦称为“天仓节”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
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。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增加收成,多多增产,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。添仓节,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。有的地方,添仓节这天,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,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、煎饼和饺子,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,名曰填仓、添仓。
Q2:汉族民间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填仓节,为什么现在很少人知道?
填仓节是以前人们比较担心吃不饱而设定的节日,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不再为吃不饱而犯愁,所以这个节日慢慢的被人们遗忘了。
传统节日,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。传统节日的形成,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。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,涵盖了原始信仰、祭祀文化、天文历法、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,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。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,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,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填仓节,为每年正月二十五,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,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“填仓节”因“填”与“天”谐音亦称为“天仓节”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所谓填仓,意思是填满谷仓。
Q3:天仓是哪一天
农历正月廿五日,俗称“填仓节”也叫“天仓节”,是旧历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,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。
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,有黑暗才有光明,有恨才有爱,有坏才有好,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,自己在做什么。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,没有丑便没有美,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。
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,在一起,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。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,不是富足的生活,而是得到真爱。有一个人爱上你的所有,你的苦难与欢愉,眼泪和微笑,每一寸肌肤,身上每一处洁净或肮脏的部分。
真爱是最伟大的财富,也是唯一货真价实的财富。如果在你活了一回,未曾拥有过一个人对你的真爱,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啊!
生活中的定律是为实践和事实所证明,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。定律是一种理论模型,它用以描述特定情况、特定尺度下的现实世界,在其它尺度下可能会失效或者不准确。
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描述宇宙当中的所有情况,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能完全正确。人生同样有其客观规律可循。
一、生活定律 痛苦定律:死无疑是痛苦的,然而还有比死更痛苦的东西,那就是等死。
幸福定律:如果你不再总是想着自己是否幸福时,你就获得幸福了。
错误定律:人人都会有过失,但是,只有重复这些过失时,你才犯了错误。
沉默定律:在辩论时,沉默是一种最难驳倒的观点。
动力定律:动力往往只是起源于两种原因:希望,或者绝望。
受辱定律:受辱时的唯一办法是忽视它,不能忽视它时就藐视它;如果连藐视它也不能,那么你就只能受辱了。
愚蠢定律:愚蠢大多是在手脚或舌头运转得比大脑还快的时候产生的。
化妆定律:在修饰打扮上花费的时间有多少,你就需要掩饰的缺点也就有多少。
省时定律:要想学会最节省时间的办法,首先就需要学会说"不"。
地位定律:有人站在山顶上,有人站在山脚下,虽然所处的地位不同,但在两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对方,却是同样大小的。
失败定律:失败并不以为着浪费时间与生命,却往往意味着你又有理由去拥有新的时间与生命了。
谈话定律:最使人厌烦的谈话有两种:从来不停下来想想;或者,从来也不想停下来。
误解定律:被某个人误解,麻烦并不大;被许多人误解,那麻烦就大了。
结局定律:有一个可怕的结局,也比不上没有任何结局可怕。
二、工作定律
安全定律:最安全的单位几十年没有得过安全奖(最安全证明你们安全没有做工作)
需要定律:同样两个相同的单位,同样的办公费。多少年以后,发生了变化(证明你们单位办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)出来反对,这种成功的概论会归结为零。
评比定律:领导认为谁好,谁就好。(只要领导看你不顺眼,再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是白费力气。)
一票否决定律:在一个单位,比如升工资,比如提拔任用,一个人提出来,往往成功的概率最大,而另一个人站
接受教育定律:每个单位都有吊儿郎当不好好干工作的人。但领导往往在批评这些人的时候,这些人恰恰不在场,于是,便出现了遵纪守法的人,经常接受教育的尴尬局面。
哭闹定律;那个部门没有几个因为经常的哭闹而得到了实惠,他有什么理由不经常哭闹下去。(此定理也适用那些经常在领导面前叫苦叫累的部门)
能者多劳定律:在同一科室里,有的人虽然在其岗,但却不能胜任本职工作,那他的工作只能由能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去代劳。
不平衡定律:年年当先进的部门或个人,一年没有当先进便想不通;从未当先进的部门或个人,当上先进后便想不到。
少劳多得定律:一般的单位,都分为合同工、(过去称为正式工)协议工、临时工等等。拿钱越少的工作量越大,而且越容易被解雇;拿钱越多的越没有多少事情可干,而且最不容易被解雇。
Q4: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?
正月十九,是添仓节(也叫打囤),是祭“仓神”的日子。生活在农村的时候,每年的这一天,我很早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但在市区,今天好像没有多少人过这个节。按着老家的习俗,我今天吃的饺子。
添仓节源于何时我不清楚,只记得在我小的时候,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爷爷很早起床,先敬神上香,然后爷爷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来,用簸箕端到院子里,然后在院子里用柴灰画5个大圆圈,代表五个粮仓,在五个圆圈里分别放上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不同的粮食,并在五个圆圈的一侧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图案,表示粮食满囤,代表着五谷丰登,粮仓画好后,爷爷会放一挂鞭炮,可能是庆贺丰收吧!
据有关资料记载,添仓节时间在河南各地不一,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九日,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,林县人则分别称其为“小填仓节”和“大填仓节”。节日这天,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麦穗、麦垛、麦堆和布袋的馒头,全家人分而食之;以“填”饱为止,预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粮食。许多人家在中午包饺子,下锅时配以面条,雅称“金丝缠元宝”,以示一年“缠福”,谣称“吃布袋,喝好面,一亩地,打两石”。是日,人们还将过年时放在香坛里的食物“填”入粮仓,标志新的一年仓内已经添满了粮食。在偃师一带,多于此日撒灰圈于地,内置些粮食,以示“填仓”。有的则在此日“送穷”,将过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。陕县、方城等地,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娘家‘躲节’的新婚女子,要在此日带些小米、小麦或其他杂粮回婆家,以为婆家“添仓”。河南各地填仓节是春节活动的尾声,之后人们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产,家人也可出远门。儿歌称:“盼过添仓没啥盼,男去拾粪女纺线’。填仓节走亲串友者,必须当天回家。20世纪50年代以后,填仓节已渐淡漠,仅在偏僻地方还有以节日相待者。
下面是我从网上搜到的相关资料:
天仓,星官名,属娄宿,共六星。《晋书"天文志》说:“天仓六星,在娄南,仓谷所藏也。”更确切地说,“仓谷”所藏之星是“胃星”,如《史记"天官书》所记载:“胃为天仓。”唐张守节正义:“胃主仓廪,五谷之府也。占:明则天下和平,五谷丰稔;不然,反是也。”看来胃星负责粮仓,关系着五谷丰歉,是人们需要祈卜的。仓廪不仅事关天象,也与人体相关,这种观念起源很早。战国末期成书的《黄帝内经"素问"灵兰秘典论》认为:“脾胃者,仓廪之宫,五味出焉。”即因胃可包容五谷,所以是仓廪之官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也解释胃为谷府。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,认为胃星是天仓。诚如前引光绪《宁津县志》作者所说:“以胃星为天仓,所谓以人合天也”,“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囷之形,而置种粒于中,仍仰观天象而祈年”,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。古人基于天仓之说,又产生了仓神。光绪《宁津县志》引《春秋纬》说:“天廪仓神名均。”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、萧何等人。
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。首先是要作仓存粮。明嘉靖所修河北《霸州志》卷九《风俗》记载:“二十日、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,中撒五谷,以砖石压之,名曰填仓。”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,以兆丰年。清雍正(1723~1735年)山西《朔州志》也记载:“炭灰布地,剜窑、盖窑,名为天仓。”作仓,同治河北《盐山县志》等将其称为“打囤”。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,道光(1821~1850年)山西《直隶霍州志》记载:“各家囤添粮、添水、点灯焚香以祀仓神。”道光山西《大同县志》又有“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”的记载。这是取填“天仓”之意。既然要添仓,也就忌讳出财。乾隆山西《长子县志》说是日“忌出喜入”。乾隆河南《辉县志》:“二十一日为填仓,前十九日为小填仓。赀财必谨,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。”由于作仓置粮祈盼丰收,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费粮食,乾隆山西《平阳府志》就说当地“夜不张灯,俗呼鼠忌”。
其次是祭仓神。嘉庆山西《介休县志》说:“造面作人如仓神状。”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也说:“每至二十五日,粮商米贩致祭仓神,鞭炮最盛。”不仅祭仓神,凡能存物者皆祭。光绪山西《榆次县志》记载:“二十日,各家以谷面为抟,昏夜燃灯,祀仓、箱、簏(lù)之神,曰填仓。二十五日,昏夜燃灯焚香,曰老填仓。”燃灯除了“照虚耗”的作用外,也有祭神的含义。此外,道光河北《南宫县志》认为用灯是取五谷丰登之义。仓神亦名仓官,乾隆陕西《府谷县志》说:“夜用米面作灯盏,或作人物捧盏,名曰仓官。”咸丰河北《固安县志》记载:“正月二十五日,俗以仓官诞辰,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,或方或圆,中置爆竹以震之,谓之胀囤,又谓之填仓。”
再次是饮食方面的变化。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说:“念五日为填仓节。人家市(买)牛羊豕肉,恣餐竟日,客至苦留,必尽饱而去,名曰填仓。”乾隆河北《永平府志》也记载:“是日必具食餍饱。”在山东淮县,“天仓二字,邑中俗习天或转为填,仓则转音为嗓,于是以‘天仓日’为填嗓日,谓宜以美食填嗓,故每届是日,家家食物较平时必加丰腴”。这是填腹中的胃仓。
明清时代填仓节与天穿节有相混的现象。有人认为填仓节起源于天穿节。这是由于天仓节与天穿节日期相同或相近;二节名称发音也接近;加上天穿节起源虽早,但在明清衰落,而天仓节却兴起于明清。比如在山西省,明嘉靖《曲沃志》卷一《风俗》说:“二十,作煎饼,邀婿填仓。”填仓节的名称下是天穿节的风俗,二节已混。清同治《阳城县志》记载:“新正念日前夕,各家以粱、黍为屑作饼,虔祀仓官,名曰补天穿,俗曰添仓。咸于室隅处燃灯,名曰照鼠嫁。”把添仓作为天穿的俗称,而所记风俗事项,糅合了天穿节和添仓节。一般来说,上述混合是将天穿节更改为天仓节。所以地方志中记载多数如前举《曲沃志》一样,把煎饼说成是填仓风俗。
不论添仓节的起因如何,添仓节自然是在乞求农家仓房囤子里粮食增添,盼望着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,多多增产,寄托了人们对于粮仓丰裕,财运通泰的良好愿望。民以食为天,粮仓不能不满,“仓神”不能不敬。敬“仓神”其实就是敬劳动。教育后代节约粮食,尊重农民的劳动,这是添仓礼仪的实际意义。
Q5:老天仓是指哪一天?
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。
填仓节,为每年正月二十五,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,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
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所谓填仓,意思是填满谷仓。
老天仓的来历:
填仓,意思就是填满谷仓。按照中国北方民间传说,是这样来的: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。赤地千里,颗粒不收,可是,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,照样征收皇粮。因此,连年饥荒,饿殍遍地,尤其在年关,穷人更是走投无路,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。
这时,给皇家看粮的仓宫守着大囤的粮食,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,实在无法忍受,他毅然自作主张,打开皇仓,救济灾民,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,救了一方灾民。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,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,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。
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,每到这一天,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,以示对仓官的怀念。
Q6: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它的由来是什么?
"点遍灯,烧遍香,家家粮食填满仓”,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,填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,又名添仓节、天苍节,所谓填仓,就是填满谷仓,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。
填仓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,宋代就有填仓节的记载了,不过那时的填仓,还有填饱肚腹的说法,传说该日吃饱喝足,一年都不会挨饿,如北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正月二十五日,人家市牛羊豕肉,恣飨竟日,客至苦留,必尽而去,名曰填仓。”
填仓节还有籴米积薪,收贮煤炭,采购日用之需的说法。清朝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说:“京师之民不事耕凿,素少盖藏,日用之需,恒出市易。当此新正节过,仓廪为虚,应复置而实之,故名其曰为填仓。”
当然,填仓节最常见的说法,还是祭祀仓神,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,粮食满仓。
传说,填仓节是仓神的生日,旧时与粮食有关的店铺,如馒头铺、包子店等,还有各地的粮商米贩们,在这一天都要祭祀仓神,燃放鞭炮,上香摆贡,以求仓神保佑四季平安。
而农户们则在这一天黎明,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,用细炭灰或柴草灰,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,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,以祈求新的一年粮食满仓。
城镇里的百姓,在这一天常常到庙会或粮油铺,购买一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,作为生活储备,并烹制美食慰劳家人,招待客人。
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,这一天,各家各户均不可向别人家借东西,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;还有这一天,囤里要添粮,缸里要添水,门口要放些煤炭以镇宅,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;农民也忌在此日卖粮食,但是粮店为讨个喜兆,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。
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在全国各地的风俗,具体来说也不尽相同,甚至差别很大。
填仓节这天,有的地方,只是象征性地往粮仓里填加粮食;有的地方,则在填仓节这一天,吃春饼、煎饼和饺子,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中,名曰填仓、添仓;有的地方用黍米面做团填仓,还有用糕填仓的。
有的地方,在填仓节这天,还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口路边祭奠祖先,俗称送祖先;有的地方,晚间还要向仓官画像焚香、点灯,以此来纪念仓官,祈求来年丰收富足。
有的地方填仓节,要做“雨灯灯”,灯灯有小碗大小,用谷面捏成,共捏十二个,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,灯盏的边缘要捏豁口,来区别具体的月份,如一月捏一个豁口,二月捏两个豁口,其余以此类推。灯盏蒸熟后,揭开锅盖,要先看灯盏里积的汽水多少,据此推断该灯盏对应的那个月当年的旱涝情况,作为当年安排种植的依据。
还有的地方过填仓节,家家户户都按人口数,家庭成员的属相,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,然后再捏上两条狗,一只鸡、一条鱼,以及盘子、仓官老爷、酒盅、酒壶、银钱、元宝、驮炭的毛驴等,夜晚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,本命灯放在家中炕上,鸡放在院内,狗放在门口,鱼浮在水缸内,驴放在畜圈内,仓官老爷挂在天窗,其余均留在家里。
填仓节体现了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,它有什么由来?在民间有多种传说。
一说是纪念无名仓官。相传在古时,北方连年干旱,农民颗粒无收,饿殍遍野,看守朝廷粮仓的官员,于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这天,毅然打开粮仓放粮救济百姓,事后这位仓官知道自己触犯了王法,于是放火烧了粮仓,并自焚于火中。
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无名仓官,每到这一天,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,以示对仓官的怀念,也祈盼新年有好的收成。这样,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了下来。
另一说是纪念淳于衍,淳于衍是西汉时大臣,曾做过粮仓官,他为人正直,但是遭人陷害,被判死刑,投入狱中,后经女儿上诉而赦免,后人为了纪念他,把正月二十五日定为填仓节。
西汉名将战神韩信也与填仓节有关,据清韶公的《燕京旧俗志》记载:“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,俗称之曰韩王爷。”
仓神又称廒神、苍王、仓官,最早的仓神是天上的仓星,后来慢慢的被人格化,因韩信在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,他曾做过管粮的小官,功高盖世,却惨遭杀害,后人出于对他的悲惨遭遇的同情,而把他奉为仓神和粮行的祖师爷。
以前,许多地方都建有仓神庙,在北京朝阳门的兴平仓就建有仓神庙,现在北京的东岳庙仓神殿里,还供有韩信的神像。
关于天仓节和天仓节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天仓节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湿度46%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仓节,以及天仓节图片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二十五天仓是什么意思
- 汉族民间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填仓节,为什么现在很少人知道?
- 天仓是哪一天
- 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?
- 老天仓是指哪一天?
-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它的由来是什么?
Q1:二十五天仓是什么意思
二十五天仓俗称填仓节,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“填仓节”因“填”与“天”谐音亦称为“天仓节”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
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。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增加收成,多多增产,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。添仓节,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。有的地方,添仓节这天,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,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、煎饼和饺子,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,名曰填仓、添仓。
Q2:汉族民间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填仓节,为什么现在很少人知道?
填仓节是以前人们比较担心吃不饱而设定的节日,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不再为吃不饱而犯愁,所以这个节日慢慢的被人们遗忘了。
传统节日,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。传统节日的形成,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。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,涵盖了原始信仰、祭祀文化、天文历法、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,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。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,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,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填仓节,为每年正月二十五,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,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“填仓节”因“填”与“天”谐音亦称为“天仓节”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所谓填仓,意思是填满谷仓。
Q3:天仓是哪一天
农历正月廿五日,俗称“填仓节”也叫“天仓节”,是旧历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,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。
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,有黑暗才有光明,有恨才有爱,有坏才有好,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,自己在做什么。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,没有丑便没有美,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。
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,在一起,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。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,不是富足的生活,而是得到真爱。有一个人爱上你的所有,你的苦难与欢愉,眼泪和微笑,每一寸肌肤,身上每一处洁净或肮脏的部分。
真爱是最伟大的财富,也是唯一货真价实的财富。如果在你活了一回,未曾拥有过一个人对你的真爱,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啊!
生活中的定律是为实践和事实所证明,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。定律是一种理论模型,它用以描述特定情况、特定尺度下的现实世界,在其它尺度下可能会失效或者不准确。
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描述宇宙当中的所有情况,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能完全正确。人生同样有其客观规律可循。
一、生活定律 痛苦定律:死无疑是痛苦的,然而还有比死更痛苦的东西,那就是等死。
幸福定律:如果你不再总是想着自己是否幸福时,你就获得幸福了。
错误定律:人人都会有过失,但是,只有重复这些过失时,你才犯了错误。
沉默定律:在辩论时,沉默是一种最难驳倒的观点。
动力定律:动力往往只是起源于两种原因:希望,或者绝望。
受辱定律:受辱时的唯一办法是忽视它,不能忽视它时就藐视它;如果连藐视它也不能,那么你就只能受辱了。
愚蠢定律:愚蠢大多是在手脚或舌头运转得比大脑还快的时候产生的。
化妆定律:在修饰打扮上花费的时间有多少,你就需要掩饰的缺点也就有多少。
省时定律:要想学会最节省时间的办法,首先就需要学会说"不"。
地位定律:有人站在山顶上,有人站在山脚下,虽然所处的地位不同,但在两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对方,却是同样大小的。
失败定律:失败并不以为着浪费时间与生命,却往往意味着你又有理由去拥有新的时间与生命了。
谈话定律:最使人厌烦的谈话有两种:从来不停下来想想;或者,从来也不想停下来。
误解定律:被某个人误解,麻烦并不大;被许多人误解,那麻烦就大了。
结局定律:有一个可怕的结局,也比不上没有任何结局可怕。
二、工作定律
安全定律:最安全的单位几十年没有得过安全奖(最安全证明你们安全没有做工作)
需要定律:同样两个相同的单位,同样的办公费。多少年以后,发生了变化(证明你们单位办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)出来反对,这种成功的概论会归结为零。
评比定律:领导认为谁好,谁就好。(只要领导看你不顺眼,再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是白费力气。)
一票否决定律:在一个单位,比如升工资,比如提拔任用,一个人提出来,往往成功的概率最大,而另一个人站
接受教育定律:每个单位都有吊儿郎当不好好干工作的人。但领导往往在批评这些人的时候,这些人恰恰不在场,于是,便出现了遵纪守法的人,经常接受教育的尴尬局面。
哭闹定律;那个部门没有几个因为经常的哭闹而得到了实惠,他有什么理由不经常哭闹下去。(此定理也适用那些经常在领导面前叫苦叫累的部门)
能者多劳定律:在同一科室里,有的人虽然在其岗,但却不能胜任本职工作,那他的工作只能由能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去代劳。
不平衡定律:年年当先进的部门或个人,一年没有当先进便想不通;从未当先进的部门或个人,当上先进后便想不到。
少劳多得定律:一般的单位,都分为合同工、(过去称为正式工)协议工、临时工等等。拿钱越少的工作量越大,而且越容易被解雇;拿钱越多的越没有多少事情可干,而且最不容易被解雇。
Q4: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?
正月十九,是添仓节(也叫打囤),是祭“仓神”的日子。生活在农村的时候,每年的这一天,我很早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但在市区,今天好像没有多少人过这个节。按着老家的习俗,我今天吃的饺子。
添仓节源于何时我不清楚,只记得在我小的时候,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爷爷很早起床,先敬神上香,然后爷爷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来,用簸箕端到院子里,然后在院子里用柴灰画5个大圆圈,代表五个粮仓,在五个圆圈里分别放上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不同的粮食,并在五个圆圈的一侧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图案,表示粮食满囤,代表着五谷丰登,粮仓画好后,爷爷会放一挂鞭炮,可能是庆贺丰收吧!
据有关资料记载,添仓节时间在河南各地不一,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九日,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,林县人则分别称其为“小填仓节”和“大填仓节”。节日这天,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麦穗、麦垛、麦堆和布袋的馒头,全家人分而食之;以“填”饱为止,预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粮食。许多人家在中午包饺子,下锅时配以面条,雅称“金丝缠元宝”,以示一年“缠福”,谣称“吃布袋,喝好面,一亩地,打两石”。是日,人们还将过年时放在香坛里的食物“填”入粮仓,标志新的一年仓内已经添满了粮食。在偃师一带,多于此日撒灰圈于地,内置些粮食,以示“填仓”。有的则在此日“送穷”,将过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。陕县、方城等地,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娘家‘躲节’的新婚女子,要在此日带些小米、小麦或其他杂粮回婆家,以为婆家“添仓”。河南各地填仓节是春节活动的尾声,之后人们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产,家人也可出远门。儿歌称:“盼过添仓没啥盼,男去拾粪女纺线’。填仓节走亲串友者,必须当天回家。20世纪50年代以后,填仓节已渐淡漠,仅在偏僻地方还有以节日相待者。
下面是我从网上搜到的相关资料:
天仓,星官名,属娄宿,共六星。《晋书"天文志》说:“天仓六星,在娄南,仓谷所藏也。”更确切地说,“仓谷”所藏之星是“胃星”,如《史记"天官书》所记载:“胃为天仓。”唐张守节正义:“胃主仓廪,五谷之府也。占:明则天下和平,五谷丰稔;不然,反是也。”看来胃星负责粮仓,关系着五谷丰歉,是人们需要祈卜的。仓廪不仅事关天象,也与人体相关,这种观念起源很早。战国末期成书的《黄帝内经"素问"灵兰秘典论》认为:“脾胃者,仓廪之宫,五味出焉。”即因胃可包容五谷,所以是仓廪之官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也解释胃为谷府。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,认为胃星是天仓。诚如前引光绪《宁津县志》作者所说:“以胃星为天仓,所谓以人合天也”,“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囷之形,而置种粒于中,仍仰观天象而祈年”,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。古人基于天仓之说,又产生了仓神。光绪《宁津县志》引《春秋纬》说:“天廪仓神名均。”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、萧何等人。
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。首先是要作仓存粮。明嘉靖所修河北《霸州志》卷九《风俗》记载:“二十日、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,中撒五谷,以砖石压之,名曰填仓。”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,以兆丰年。清雍正(1723~1735年)山西《朔州志》也记载:“炭灰布地,剜窑、盖窑,名为天仓。”作仓,同治河北《盐山县志》等将其称为“打囤”。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,道光(1821~1850年)山西《直隶霍州志》记载:“各家囤添粮、添水、点灯焚香以祀仓神。”道光山西《大同县志》又有“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”的记载。这是取填“天仓”之意。既然要添仓,也就忌讳出财。乾隆山西《长子县志》说是日“忌出喜入”。乾隆河南《辉县志》:“二十一日为填仓,前十九日为小填仓。赀财必谨,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。”由于作仓置粮祈盼丰收,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费粮食,乾隆山西《平阳府志》就说当地“夜不张灯,俗呼鼠忌”。
其次是祭仓神。嘉庆山西《介休县志》说:“造面作人如仓神状。”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也说:“每至二十五日,粮商米贩致祭仓神,鞭炮最盛。”不仅祭仓神,凡能存物者皆祭。光绪山西《榆次县志》记载:“二十日,各家以谷面为抟,昏夜燃灯,祀仓、箱、簏(lù)之神,曰填仓。二十五日,昏夜燃灯焚香,曰老填仓。”燃灯除了“照虚耗”的作用外,也有祭神的含义。此外,道光河北《南宫县志》认为用灯是取五谷丰登之义。仓神亦名仓官,乾隆陕西《府谷县志》说:“夜用米面作灯盏,或作人物捧盏,名曰仓官。”咸丰河北《固安县志》记载:“正月二十五日,俗以仓官诞辰,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,或方或圆,中置爆竹以震之,谓之胀囤,又谓之填仓。”
再次是饮食方面的变化。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说:“念五日为填仓节。人家市(买)牛羊豕肉,恣餐竟日,客至苦留,必尽饱而去,名曰填仓。”乾隆河北《永平府志》也记载:“是日必具食餍饱。”在山东淮县,“天仓二字,邑中俗习天或转为填,仓则转音为嗓,于是以‘天仓日’为填嗓日,谓宜以美食填嗓,故每届是日,家家食物较平时必加丰腴”。这是填腹中的胃仓。
明清时代填仓节与天穿节有相混的现象。有人认为填仓节起源于天穿节。这是由于天仓节与天穿节日期相同或相近;二节名称发音也接近;加上天穿节起源虽早,但在明清衰落,而天仓节却兴起于明清。比如在山西省,明嘉靖《曲沃志》卷一《风俗》说:“二十,作煎饼,邀婿填仓。”填仓节的名称下是天穿节的风俗,二节已混。清同治《阳城县志》记载:“新正念日前夕,各家以粱、黍为屑作饼,虔祀仓官,名曰补天穿,俗曰添仓。咸于室隅处燃灯,名曰照鼠嫁。”把添仓作为天穿的俗称,而所记风俗事项,糅合了天穿节和添仓节。一般来说,上述混合是将天穿节更改为天仓节。所以地方志中记载多数如前举《曲沃志》一样,把煎饼说成是填仓风俗。
不论添仓节的起因如何,添仓节自然是在乞求农家仓房囤子里粮食增添,盼望着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,多多增产,寄托了人们对于粮仓丰裕,财运通泰的良好愿望。民以食为天,粮仓不能不满,“仓神”不能不敬。敬“仓神”其实就是敬劳动。教育后代节约粮食,尊重农民的劳动,这是添仓礼仪的实际意义。
Q5:老天仓是指哪一天?
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。
填仓节,为每年正月二十五,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,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。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,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。
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,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,是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所谓填仓,意思是填满谷仓。
老天仓的来历:
填仓,意思就是填满谷仓。按照中国北方民间传说,是这样来的: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。赤地千里,颗粒不收,可是,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,照样征收皇粮。因此,连年饥荒,饿殍遍地,尤其在年关,穷人更是走投无路,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。
这时,给皇家看粮的仓宫守着大囤的粮食,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,实在无法忍受,他毅然自作主张,打开皇仓,救济灾民,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,救了一方灾民。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,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,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。
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,每到这一天,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,以示对仓官的怀念。
Q6: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它的由来是什么?
"点遍灯,烧遍香,家家粮食填满仓”,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,填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,又名添仓节、天苍节,所谓填仓,就是填满谷仓,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。
填仓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,宋代就有填仓节的记载了,不过那时的填仓,还有填饱肚腹的说法,传说该日吃饱喝足,一年都不会挨饿,如北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正月二十五日,人家市牛羊豕肉,恣飨竟日,客至苦留,必尽而去,名曰填仓。”
填仓节还有籴米积薪,收贮煤炭,采购日用之需的说法。清朝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说:“京师之民不事耕凿,素少盖藏,日用之需,恒出市易。当此新正节过,仓廪为虚,应复置而实之,故名其曰为填仓。”
当然,填仓节最常见的说法,还是祭祀仓神,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,粮食满仓。
传说,填仓节是仓神的生日,旧时与粮食有关的店铺,如馒头铺、包子店等,还有各地的粮商米贩们,在这一天都要祭祀仓神,燃放鞭炮,上香摆贡,以求仓神保佑四季平安。
而农户们则在这一天黎明,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,用细炭灰或柴草灰,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,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,以祈求新的一年粮食满仓。
城镇里的百姓,在这一天常常到庙会或粮油铺,购买一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,作为生活储备,并烹制美食慰劳家人,招待客人。
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,这一天,各家各户均不可向别人家借东西,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;还有这一天,囤里要添粮,缸里要添水,门口要放些煤炭以镇宅,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;农民也忌在此日卖粮食,但是粮店为讨个喜兆,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。
填仓节有什么风俗?在全国各地的风俗,具体来说也不尽相同,甚至差别很大。
填仓节这天,有的地方,只是象征性地往粮仓里填加粮食;有的地方,则在填仓节这一天,吃春饼、煎饼和饺子,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中,名曰填仓、添仓;有的地方用黍米面做团填仓,还有用糕填仓的。
有的地方,在填仓节这天,还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口路边祭奠祖先,俗称送祖先;有的地方,晚间还要向仓官画像焚香、点灯,以此来纪念仓官,祈求来年丰收富足。
有的地方填仓节,要做“雨灯灯”,灯灯有小碗大小,用谷面捏成,共捏十二个,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,灯盏的边缘要捏豁口,来区别具体的月份,如一月捏一个豁口,二月捏两个豁口,其余以此类推。灯盏蒸熟后,揭开锅盖,要先看灯盏里积的汽水多少,据此推断该灯盏对应的那个月当年的旱涝情况,作为当年安排种植的依据。
还有的地方过填仓节,家家户户都按人口数,家庭成员的属相,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,然后再捏上两条狗,一只鸡、一条鱼,以及盘子、仓官老爷、酒盅、酒壶、银钱、元宝、驮炭的毛驴等,夜晚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,本命灯放在家中炕上,鸡放在院内,狗放在门口,鱼浮在水缸内,驴放在畜圈内,仓官老爷挂在天窗,其余均留在家里。
填仓节体现了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,它有什么由来?在民间有多种传说。
一说是纪念无名仓官。相传在古时,北方连年干旱,农民颗粒无收,饿殍遍野,看守朝廷粮仓的官员,于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这天,毅然打开粮仓放粮救济百姓,事后这位仓官知道自己触犯了王法,于是放火烧了粮仓,并自焚于火中。
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无名仓官,每到这一天,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,以示对仓官的怀念,也祈盼新年有好的收成。这样,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了下来。
另一说是纪念淳于衍,淳于衍是西汉时大臣,曾做过粮仓官,他为人正直,但是遭人陷害,被判死刑,投入狱中,后经女儿上诉而赦免,后人为了纪念他,把正月二十五日定为填仓节。
西汉名将战神韩信也与填仓节有关,据清韶公的《燕京旧俗志》记载:“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,俗称之曰韩王爷。”
仓神又称廒神、苍王、仓官,最早的仓神是天上的仓星,后来慢慢的被人格化,因韩信在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,他曾做过管粮的小官,功高盖世,却惨遭杀害,后人出于对他的悲惨遭遇的同情,而把他奉为仓神和粮行的祖师爷。
以前,许多地方都建有仓神庙,在北京朝阳门的兴平仓就建有仓神庙,现在北京的东岳庙仓神殿里,还供有韩信的神像。
关于天仓节和天仓节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天仓节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紫外线很弱